3月20日电 题:安居房里说安居——青藏高原几户藏家房屋变迁的故事
如今,一座座富有藏家特色的农牧民安居房,已经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数以万计的农牧民搬进新居。安居房里,藏家人安居乐业:水、电、路通了,上学、看病等不再是难题,生活方便了;放下牧鞭,经商、搞旅游等,生产发展了……
四川阿坝:新社区其乐融融
3月的暖阳下,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的牧民定居点——安曲乡下哈拉玛村“手工艺品制作合作社”里,一群妇女的笑声不时传出,与村民活动中心广场上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声音相交织,让这个月亮湾旁宁静(点击观看宁静影视作品《奢香夫人》、《魔界之龙珠》)的新社区充满了生气。
下哈拉玛村是一个牧民定居新村,这个有着211户、1023位居民的村子由于牧民集中居住形成一个新型社区。进入社区,笔直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村子尽头,由风能和太阳能联合供电的混合能源路灯笔直成行,一座座别墅式小院整齐有序地排列着。
记者来到下哈拉玛村的村民活动中心,一群妇女正在编织藏族传统的手工艺品碗套。带头人阿角告诉记者,去年5月成立的这个手工艺品制作合作社如今一共有11个人,最大的57岁,最小的19岁。
“过去,我们居住分散,姐妹们很难聚在一起。”阿角说,现在能和姐妹们一起做手工艺、聊家常,十分开心。眼下还不是放牧季节,大家每天都呆在村里,做完饭和带完小孩以后,就可以聚在一起编织手工艺品。这些漂亮的碗套,制作工艺十分繁复。11个人每人负责一道工序,做一个碗套需要10多天。
阿角说,编制碗套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传承藏族传统手工艺。如今合作社已经开发出包括碗套、牛皮花瓶、牛皮画等11个传统藏族手工艺品品种。“等到今年夏天草原返绿,会有许多游客过来,到时我们卖手工艺品就可以挣钱了。”阿角说。
青海玉树:新家园更美好
初春3月,在海拔4200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下拉秀镇,罕见的风雪已经肆虐了近一个月。67岁的江才老人却并不担忧,在他温暖的新居内,炉火烧得正旺,奶茶咕咕冒着热气。
江才祖祖辈辈是下拉秀的牧民,过去一直住在土坯房里。说起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大雪灾,他记忆犹新——家中的牛羊冻死、饿死了一半,土坯房阴暗狭小,一家人不得不挤在一起围着炉子睡觉。“今年虽然又遇上连续的大雪,但心里不怕了。”他说。
2010年玉树地震后,家里的房子成了危房,四处漏风。“地震刚发生,国家就给我们送来了帐篷和棉被,镇长说国家还要给我们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这可是我们几代人做梦都不敢想的啊。”江才说。
2010年10月,穿着橘黄色制服的中国中铁的工人们带着施工设备来到下拉秀,乡亲们争先恐后地跑去看,江才知道自己的新居梦要成真了。从那天开始,每天到工地上转悠成了他的习惯。
去年9月底,新房刚刚竣工,江才一家迫不及待地搬了进去。乔迁新居那天,亲友纷纷赶来祝贺。江才带着大家一间一间参观。
在江才家宽敞的客厅里,一个5米长的藏式橱柜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厨具,长几上摆满了水果、饮料、油饼。两个卧室中的藏床上铺着厚厚的棉被。“这是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好房子!”他说。
西藏林芝:安居房是“致富快车”
在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沟乡琼林村的安居新房里,纺织机正在嘎嘎作响,33岁的藏族妇女央金和妹妹拉姆正在做民族手工艺品。
“3月是旅游淡季,我们要抓紧纺布,多做一些民族服饰,去年旅游旺季时都脱销了。”央金一边织一边笑着说。
以前,央金和村里的许多村民都住在阴冷潮湿的小木屋,靠放牧、伐木为生,一年下来收入很少。2009年,央金和其他35户村民搬进了安居新房。住上舒适宽敞的安居房后,村民逐渐放弃了昔日放牧、砍柴的生活,依靠本村得天独厚的美景与独具特色的珞巴族民俗文化,开始发展起生态旅游来。
2010年,央金在家门口搭建一个藏家小吃摊,卖一些烤鱼、藏鸡蛋等特色食品,顺便也向游客兜售自家做的民族服饰。每到旅游旺季,有不少游客到她这里品尝美食,选购手工艺品。
“以前我靠砍树、伐木勉强维持生计,现在我靠山、靠水、靠风景吃旅游饭,不出家门一年就能轻松赚2万多元。”央金说,现在村里几乎家家都办起了藏家乐,吃上了旅游饭,有的村民还办起了生态休闲园、开发起旅游工艺品。
“游客来这里就是看风景的,没有森林,旅游就发展不起来。”央金说,现在琼林村村民不仅不砍树,还主动封山育林,“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这片给予他们富足生活的森林。
央金告诉记者,她打算拿出自己攒的5万元,再向亲戚朋友借点钱,把自己的安居房改造成家庭旅馆。“现在旅游这么火,一两年就能把投进去的钱赚回来。”央金信心满满地说。(完)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