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蜗居”到“蚁族”展现出部分城市人生存空间的“退缩”。“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曾经只是几个年轻人“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浅唱呢喃,如今却成为偌大一群人莫大的奢望。
目前的高房价到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至今仍然争论不休。但能够确定的是,就当下中国社会而言,住宅依然是公共需求品,将公共需求品过度市场化显然有矫枉过正之嫌。如何摆脱市场经济理论下,土地这一最富价值的稀缺资源对政府财政收入的控制,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中,矛盾无处不在,“房地产市场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与国民急盼房价下降的矛盾”,或许能称之为最主流矛盾。在这当中,舆论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误解了“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含义因为高房价并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GDP里拿高分
资料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房地产投资额和增加值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近十几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加8至11个百分点,其中便有1到2个百分点源自房地产业建设,房地产业成为GDP增长的直接推动力。
2008年下半年,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开袭中国。前期予以调控措施限制的房地产业被重新推向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政策制定者通过降低交易费用、降低房贷利率及首付比例等方式刺激房地产交易。
在这种情势下,房地产业被视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拉动钢铁、建材及家电家居用品等产业发展举足轻重,对金融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一组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房地产贷款余额突破4.8万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8.4%。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5%。2008年末,房地产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为552.2万人,比2004年末增加39.6%。
高房价透支未来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目前所谓的“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与高房价之间的矛盾”或被舆论理解错位。“房地产价格的升高反而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他认为,过高的房价将直接遏制居民的消费需求。与此同时,也将自己的发展引入歧途。商品房销售停滞将带来大量库存,这将阻碍新开发项目的放缓,由此便会引发就业岗位的短缺。这样带来的冲击也会向上下游产业蔓延。
在中国,不会有人否认降低房价是一个高难度问题。
由于中国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因此住房的绝对需求量巨大无疑。但是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的房价已经远远透支了未来的增长空间。商品住宅由居住需求向投资需求转变。投机和投资行为将巨大的商品住宅体系引向高温,即便是经济适用房也出现了“六连号”操作。
“如果住宅价格在符合国家城镇化需求的情况下调整是正常的。但是目前的住宅完全沦为商品,非理性的需求便会乘虚而入。所以目前的高房价其实是人为因素形成,不符合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赵锡军评论说。
保民生艰难回归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在媒体上发表观点称,自2003年房地产被国务院文件正式定位为“支柱产业”以来,总体上我国房地产业呈现着“非理性繁荣”,一些地方与房地产相关的收入已占到地方当年财政收入的60%。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反过来又刺激了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不附加条件的“招拍挂”交易方式,最终形成价高者得,新“地王”不断涌现的局面。复杂而矛盾的角色,使得政府在面对解决百姓住房问题与土地财政问题上,倾向了后者,并最终推高房价,加重了民生负担。
陈万志认为,房地产业应尽早回归到“民生产业”的定位。说它是支柱产业应有新的内涵,不应作为拉动GDP增长的支柱产业,而是以保障民生为宗旨、以完善住房保障为重要内容、以实现住有所居为目标的“民生型支柱产业”。
来自研究界的普遍观点认为,目前中国应该加大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以足量的保障性住房平抑高位房价。同时尽早推出物业税等配套法规制度。
- 下一篇:楼市乱相丛生 “从紧”仍是楼市政策主基调
- 上一篇:破解中国房地产困局该用哪种思路?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