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天前,江桥城投还只是一家普通的政府融资平台性质的公司。它以京沪高铁之名,从两家银行获得了总计20亿元的贷款资金。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它竟然将本应用于高铁建设的拆迁补偿款转投到了房地产开发等项目上。
申贷:“不得已”逾越禁区
审计署的一份报告显示,这20亿元以京沪高铁名义获得的贷款,在进入江桥城投的账户后,其中的13.2亿元又被分解成几批,分别进入了土地开发等与高铁建设无关的项目中。
最终,上述审计报告将此笔巨款定性为“挪用”,但当事的江桥城投坚称主要问题是“冒名”申贷。
江桥城投辩称,由于京沪高铁项目时间的缩短,本应由项目启动前期下发的拆迁补偿及征地批文等手续未能及时到达,致其遭遇了巨大的资金瓶颈。
据了解,仅京沪高铁嘉定段在江桥范围内就涉及4000亩土地、12个村、1109户农户和160多个企业,动迁规模占整个上海市嘉定区的85%,镇一级的拆迁资金大约需要20亿元。
显然,仅仅依靠镇一级的财政收入无法承受如此规模的动迁成本。这就将问题引向了镇一级的政府融资平台——江桥城投。
有关资料显示,江桥城投成立于2003年3月,注册资金为1亿元。当时的出资方皆为江桥镇的国有单位,且多以道路、厂房等实物形式出资。该公司资金并不十分充裕。
因为拆迁任务过重,这个镇一级城投公司的贷款已经从2006年的8亿元,猛增至现在的20亿元。
但直到2009年4月,已经拆迁4个多月的京沪高铁第一笔专项资金才刚刚下发到镇一级的资金专户。国家项目的配套资金与地方承建者的资金需求之间的时间差,成了压垮江桥城投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
批贷:“特事特办”
如果说江桥城投是在融资之初就打起了歪主意,那作为贷款的审核及发放方的银行是否就能免责?
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尽然。
“特事特办”是频繁出现在江桥城投事件中的一个主题词。
作为国家重点投入的大型项目,相信没有一家银行不曾心动。然而,最终为何独独由光大银行及华夏银行(600015,股吧)的两家支行放款。在传统的“铁工基”项目上,中字头的国有银行为何不见踪影?
“为了抢占优质项目,不少中小银行时常大幅降低融资门槛。而对于国有银行来说,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工商银行(601398,股吧)江苏省分行某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解答了记者的疑问。
在上述工商银行人士看来,江桥城投事件中放款环节的风险防控被忽略。“在相关批文缺失的情况下,银行先行开展项目的评估及审核工作是可行的。但在随后的放款环节,银行应设置具体的限制性条款进行风险防控。如果条件不具备,坚决不能放款。”
然而,“特事特办”的银行似乎忘记了风险。在土地征收手续、拆迁许可、安置房的土地批文,甚至核定有多少资金将下拨到市区镇三级的“包干协议”等资料均严重缺失的情况下,一笔总额为15亿元、时间期限为2年、性质为“过桥贷款”的授信额度通过层层审批,由光大银行嘉定支行发放;而另外一笔5亿元、贷款期限为1年的授信贷款则由华夏银行嘉定支行发放。
在性质上,这两笔贷款皆为流动资金贷款。贷款主体为江桥城投,没有提供任何抵押物,仅有江桥镇财政提供了“担保函”。
贷后:难以监控资金流向
事实上,对于京沪高铁此类重大项目的资金管理有“专款专用”的要求,即专项账户的资金不允许随意进出,不能有额外资金进入,也不能有账户内的资金流出。
可在江桥城投的实际操作中,情况并非如此。
贷款下发之后,其中13.2亿元拨付到江桥镇红光村等11个村委会账户,用于拆迁费用。但此后的资金流向没有按照这条既定的轨道进行,资金被立刻转入了江桥城投和上海江桥资产经营公司名下。而据查证,此两家公司实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有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政府同期项目较多,即使在项目审批及放款环节严格控制,也并不能最终保证项目资金的专款专用。只不过,不会夸张到将资金挪用到房地产领域。
去年7月27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等一系列文件,意在实现“实贷实付”,防止信贷违规挪用。然而,江桥城投的贷款发生在这个时间之前,因此,也就侥幸逃过了监管。
3月初,上海银监局又就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防控专门出台了新规。其中,对京沪高铁项目这类流动资金贷款要重点审核贷款资金实际用途。
- 下一篇:保监会紧控风险大闸 保险资金不能控股房地产企业
- 上一篇:上海:多家国企转让地产股权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