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足先登的是恒盛地产,在2009年10月2日成功登陆港交所,集资额达到79亿港元,“船王”张志熔的副业先于主业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平台。
随后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福建宝龙地产。在调低发行价之后,宝龙地产也终于在10月14日成功挂牌,而集资额是四家中最少的,仅有21亿港元。
当时无论怎么看,恒盛地产和宝龙地产都像是“配角”,在他们之后,恒大和龙湖的上市历程彻底吸引了整个资本市场的眼球。与恒大和龙湖选择了相同时间点IPO的其他房企,大多都受到影响。其中最为郁闷的无疑是深圳卓越地产:与恒大同时展开招股,却因为认购不足,不得不搁置了上市计划。
11月5日,恒大挂牌,首日股价飙升,成为在港市值最大内地民营房企,许家印荣登“中国首富”。11月19日,龙湖成功登陆港交所,集资近70亿港元,并被称为“最优内房股”。
恒大与龙湖的IPO气场均如此强势,毫无意外被业界和媒体摆上了PK的擂台。半年之后,两家又选择同一天发布“成绩单”,再一次吸引了媒体与行业的关注。
恒盛地产和宝龙地产似乎被无视了。当然这并不奇怪,对于张志熔来说,恒盛地产似乎只是副业,主业还是熔盛重工;而宝龙地产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只是区域性地产商。相反的是,恒大地产主席许家印已经贵为中国首富,而龙湖地产掌门人吴亚军则是中国女首富。
在销售方面,恒大去年实现的销售额超过300亿元,龙湖为183亿元,对于两家来说,都是“最好的一年”。当然,在只要是房子就能卖出去的2009年,几乎所有的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数字都是“最好的一年”。同一天发布年报的恒盛地产,也实现了61.7亿元的销售收入,比08年增长了56%。被认为是四家里面“最不起眼”的宝龙地产,也有超过40亿元的营业收入。
但在利润方面却出现了分歧。合约销售数字最大的恒大,结算收入为57亿元,利润只有10亿元,在四家当中最少,毛利率也由08年的41%下降至34%。龙湖地产结算收入113.7亿元,净利润则为22.1亿元,毛利率由2008年的25.8%上升至2009年的29.3%。
恒盛与宝龙则完全不同,恒盛地产主要盈利依靠上海的高端物业支撑,净利润同比增加88.5%至23.66亿元,毛利率也上升到了48.1%。而专注于商业地产的宝龙“盘子最小”,却有“首富”也比不上的盈利收入:其净利比2008年上升224%,达到了30.41亿元,毛利率则由2008年的45%上升至2009年的56%。
当然,毛利率并非衡量房企经营得失的最重要指标。同时戴着“首富”光环的恒大与龙湖,选择的路线却完全不同。恒大的法宝是“成本价经营”,在全国各地大量地卖着房子,以此换来超过四倍的惊人增长,一举跨入年销售300亿的大关。实际上,在同等规模的房企中,即使是同样爆发的绿城也只有2.39倍的增长。
龙湖却不同,上市之后的龙湖也开始了全国布局,其销售额增长不到一倍,不过也达到了将近200亿的规模。但这并不是重点,龙湖策略的最为成功之处,是使得产品平均售价由08年的4938元/平方米上升到了9400元/平方米,几乎翻了一倍。
也许最为直观的对比是——恒大以销售面积564万平方米实现了303亿元的销售金额;而龙湖则是以188万平方米的面积实现183亿元的销售额。
在房地产这一行,“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对于恒大和龙湖来说,恒大选择的是“量”,而龙湖追求的是“质”。
当然,这并不能说恒大的房子没有质量,而龙湖的房子就是“没有最贵只有更贵”的奢侈品。需要考究的或许是,2010年及以后,在五花八门的政策调控之下,当楼市不再神奇之时,究竟是恒大的白菜价房子能够继续笑傲江湖,还是龙湖的高端精品仍然熠熠生辉?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