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异化的土地市场和公民主体
目前全民声讨高房价的结果有了新的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是各地政府害怕与“土地财政”的骂名挂上钩,出卖商住用地也不那么敢放开手脚了。某市在最近的拍地干脆事先征求购买者意见,并为购买者量身定做,设置严苛的地价款支付条件,规定非半年内付得清土地款者免谈,宁愿让许多专业开发企业抱憾,以此硬生生贱卖了核心城区的一块好地。
目前,一方面是政府要求市场扩大低价商品住房的投放,两一方面又要遏制土地价格,惟恐地价抬高房价。在出让土地上设置重重障碍,不断卡紧开发企业的地根和银根,这非常不符合逻辑的调控手段,没有什么新意,又是一套2008年上半年的做法,最终的结果肯定是进一步减少商品房市场供应,造成市场的进一步供不应求,并以房价的再一次报复性上涨收宫。这样做无非为有资金无处投资的实体企业开了个窗口,那些非专业开发商凭资金优势可以乘机低价揽进土地,而许多专业开发商限于资金周转紧只能遗憾放手,更有的专业房地产企业连报名露脸拍卖市场都不敢了。土地是开发企业之原料,作为原料的土地被妖魔化如此地步,这个行业还能有健康发展吗?
这样一来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实力而非专业房地产企业可能霸占了大量商住用地,房地产企业进入一个以占有资源而非凭专业说话的异型竞争时代;二是政府低价出让土地,而老百姓依然高价购房,房价并不因为政府降低土地价格而下降,开发商不是活雷锋,开发商对于商品房定价依据是楼盘周边的二手房市场价格,而非政府出让的土地价格。也就是说政府的土地让利能不能构成房价的便宜,关键取决于开发商定价,而非政府供地价格。如此,遏制房价先从遏制地价的做法是与虎谋皮,南辕北辙。
土地是全体人民所有,地方政府是属地的代表,有处置权,收益归于属地内的全体人民享用。现在土地财政被妖魔化后,地方政府束手束脚,惟恐本地区又出地王,遭遇骂名,严重的是官帽不保,于是土地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必然遭到削弱,暗中操作必然过多,有权有钱者必然有隙可乘。正象上文讲到的,拿到低价地者得便宜还可以卖乖,既不出地王,又为地方政府分忧。于是地方财政少收,地方建设减缓,人民群众企盼的公共服务诸如地铁、公园建设、环境保护、保障房建设等长期得不到落实,人民群体还是没有成为土地的主人,反而再次被自己的声讨声音所掩盖和异化。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