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城市文化保护的角度为在城市化战略中提供了一个视点,强调如何协调城市化战略与城市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创造一个更人性化的都市环境,在更宏观的层面指出了当前只关注城市化进程,而忽视城市文化保护的后果及弊端。提出了城市化战略必须与城市文化齐头并进,在城市文化的营造上,要从城市文化的发展理念、城市的建筑文化、城市规划、古建筑保护上着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特征。
关键词:城市化战略;城市文化。
一、引言
1973年,建筑师莫什·萨夫迪应当时的加拿大首相皮埃尔·艾略特·特鲁迪欧邀请,参加了后者对中国的首次访问,他们乘火车从前苏联来到北京。莫什·萨夫迪二十年后在他的著作中回忆说:“1973年对北京的初次访问是令人惊奇的。那时候,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很少有依然如此毫不妥协地继承传统与历史的。中国特别是北京本身表现出未来都市发展多么好的机会啊。二战之后的中国城市几乎没有什么城市建设,因而有机会从西方的错误中学习到很多东西。”然而,1999年对中国的再次访问彻底摧毁了莫什·萨夫迪梦幻般的想法,他说:“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我几乎来到了另一个星球,又好像相隔了几代人之久。”类似的批评在中国的城市文化的保护上比比皆是。
在高喊“乡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本来应该看到城市发展个性化的款款身影,但现在我们听到的,大多数都有城市化趋同化的重影,相同的经济躯壳及相似的建筑躯壳,这已经成为一种忧虑。本文从城市的建筑文化和古建筑文化保护方面着手,来分析我国城市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 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城市文化的概念及组成
城市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物质、意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和习惯。它是一个城市历史上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就的总和,它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外来文化而具有独特的风格。从意识形态看,文化又是城市社会心理共同的积淀。因此,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既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和时代性特征,又具有连续性、融合性和排他性特征。
城市文化有其特定的文化系统或体系,它由众多子系统组成,城市文化系统或体系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就是城市文化的结构。从广义上讲,城市文化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类成果的总和。因此我们把城市文化的结构大致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城市的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层,它由城市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构成,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等。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层结构,它是由于人的交往需求而产生的合理地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需求。最主要的有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的深层结构,它包括一个城市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城市成员的人所表现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二)发展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1、提高城市整体文化品位,加快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积淀深厚又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品位,是现代化格局中承担城市文化使命的关键。历史文化的厚度常常与城市的发展持续力成正比关系。没有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的新兴城市,往往会因其经济力量而表现出一种浅薄的、嚣张的文化气息。特大城市的价值在于不断地承受住世界进步的冲击力。丰富的历史底蕴是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表现。城市文化的历史价值,在于表现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科学、教育、哲学、宗教、民族、法制、道德等的发展水平。其价值标准就是当代人从纵向的延续性和横向的断面性进行比较而作出的判断,因此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和时效性。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价,往往比我们自己要客观和公正一些。这是因为我们常常把现在的贫穷和落后,归咎于历史文化的糟粕方面,而又缺乏科学的分析,使自己陷入怨天尤人的尴尬境地。我们应当奋发,研究历史文化的价值,并加以利用,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前进的动力。
2、促进众多文化产业和社会功能的发展
城市的教育文化为开发包括城市辐射区域在内的人群的智力和能力服务;工业企业文化为发展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服务;商业文化为促进商品生产和指导人民消费服务;旅游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解事物、体察民情、交流情感、沟通思想、考察历史、认识社会、比较环境、陶冶情操、重返自然、收集信息、修身养性、益寿延年服务;饮食文化为满足人们的健康和享受服务;家庭文化为促进人们和睦相处和分享天伦之乐服务。根据现代城市文化的社会功能,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服务文化或消费文化。这种文化的作用,就是指导和诱导人们合理地、符合实际地促进消费服务,力求不断地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合理需要,通过服务使消费符合理性原则。运用正确的社会文化观和价值规律指导城市消费,可以促进生产、繁荣市场、发展经济、稳定秩序、便于管理。
3、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居民用于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支出比重越来越高。衣食无忧的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文化消费已成为消费的热点之一。我们要适应这个需要,进一步发展健康向上的影视、报刊、音像等文化娱乐业,要重视建设好自己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要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要发展有利于全民健身、提高素质的体育事业,让文化产业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持。至于在教育和启迪市民,提高其素质与层次等方面,城市文化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产业并非只有社会效益,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城市文化旅游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命脉产业,占其GDP50%以上。
因此,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明显的拉动作用,而且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供挖掘。在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应像重视城市经济一样重视城市文化的发展,使城市形象得以改善,城市化的内涵更为丰富,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使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 我国目前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保护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城建速度快,新建筑多。并初步形成了三大东部沿海特大城市区:以北京为中心,面向、渤海湾的大首都圈和京津城镇群;以上海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为主干,沪宁杭三足鼎立的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地区;以广州为中心,向深圳、珠海方面轴向发展,穗港澳一体化的珠江三角洲向外型都市化地区。虽然作为城市发展的硬件基础设施的确是日新月异,其建设进度与变化之快有时简直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地步。但人们在评价许多城市的发展速度与成绩时,却往往忽视城市发展的另一面:城市文化发展滞后,城市建设与布局的人文特征表现不明显。
总结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保护不力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缺乏保护意识,肆意破坏旧城
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中国改革开发20年来以建筑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旧城的破坏业已成为本世纪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
我们可以看到,洛阳、郑州、开封曾是中原的三大著名古城,而“如今面对着我们这中原名城,哪里还能感受到什么‘九朝古都’、‘商城’和‘大宋卞京’的气象?这分明是内地常见的那种新兴城市。连老房子也多半是20世纪建造和失修的旧屋。郑州那条土夯的商代城墙,被挤在城市中间,好似一条废弃的河堤,落寞又尴尬。从历史文化的眼光看,白马寺差不多像个空庙,开封那条花花绿绿的仿古宋街呢?一条如同影城中的仿古街道,唤起我们的是自豪感还是自卑感?真实的历史给我们充填精神和力量,仿造的历史只为了向游客伸手讨钱。”这种现实使人感叹:在现代化建设方面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我们失败了。中国曾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但必须承认,我们缺乏保护文化的意识,也很少有文化自珍。从有形的文化遗存上说,中国早已变得贫穷。
(二)盲目追求时尚,疯狂复制城市
只要留意就会发现中国城市越来越相像了:一样标识风格的连锁快餐店、银行网点、星级酒店,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一样的把所有高楼和商业街都挤在市中心,一样的模式,……。不管地理、生态和历史文化传统,也不论南方北方东西部,竞相追逐时尚,相继出现玻璃幕墙热、市政广场热、草坪热、喷泉热、彩砖铺地热、街头雕塑热、人造景观热,当然,还有早年的十里长街热以及近年的摩天大厦热等等。这些导致很多城市的建筑与布局缺少特色,甚至出现街区雷同,千楼一面的现象。人们形容“沿京广线北上,你会发现沿途几乎复制得一模一样的建筑”。
(三) 相互攀比标志性建筑
以最新最高最现代的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目前中国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一大误区。可惜绝大多数都不能成为其历史文化的载体,或者说它把城市固有的文化消灭之后以新建筑取而代之。新建筑之后还有更新的、规模更大、楼层更高、造价更贵的,因而标志性建筑也总在易帜。某些项目上过度地去堆砌资本与技术,并从体量与高度上营造种种庞然大物,有的还以此作为政客们自己的标志工程与形象工程,互相攀比取胜,其结果是建筑成本以及维护和管理费用高昂,同时隐患并存,还会影响到生态平衡,使问题与弊病接踵而至。
(四)建筑风格盲目追求国际化
建筑大师张开济以“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来形容时下流行的盲目国际化的建筑风格。全国已有近百家城市喊出建立国际大都市的口号,其实国际化大都市并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城市建设承载着人口压力、民生改善、国家利益等方面的重任,并不是像50年代到处开膛破肚、彻夜施工的那样单一和单纯。
(五) 城市建筑整体形象缺乏规划
美从来都是一种整体的和谐。今天中国的建筑却只考虑个体如何出奇制胜,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更不谈后来人。构成城市形体的建筑像时装表演,各显神通。一个地域的多个建筑很难做到协调和谐。
以北京为例,号称“中华第一街”的长安街上的当代建筑成为北京人调侃的对象;正面棕黄色、侧面银白色的交通部大楼被称为“阴阳脸”;门字型的海关大楼被称为“大裤衩”;曲折有致、中间有一月亮门的妇联大楼名为“肚脐眼”。首都的建筑何以难以保持协调的风格和应有的水准呢?这其实是体制文化的差异。北京市各行其是、参差不齐的公共建筑,可以说是条块分割的“部门所有制”典型的文化体现。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各部门的建筑主要是由本部门按照一己需要设计、建造的,无论选址还是建筑风格,都是首都规划委员会难以干预和协调的。
(六)仿古建筑盛行
曾经兴起的人造景观热,各地仿古建筑大兴土木,不惜以破坏城市生态为代价,这是一种“假古董”盛行的恶习。有的假古董单项投资就超亿元,而国家每年下拨给750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专项补助经费”总共只有13亿元。同样在北京,80年代中叶到1993年,北京市又提出夺回古都风貌的口号,可措施却极为简单,就是给大型新建筑加个大屋顶、小亭子和垂花门,北京新大都饭店、交通部大楼、妇联大楼、三里河银行大楼等等,都顶着沉重的屋顶,而登峰造极的是北京西客站的屋顶,创世界仿古屋顶之最,这个大亭子横跨在45米宽的大空间之上,结构极不合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同时,它又是个仿古的形象,这对现代交通建筑的快捷便利无疑是极大的讽刺。
四、 协调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文化保护的关系和策略
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体现城市建筑和建设文化特色,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一个现代化城市如果缺乏先进文化的引导和支撑,所谓的发展和繁荣就只是一尊没有灵魂的泥塑。因此,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协调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在城市文化的发展理念上,要兼收并蓄,洋为中用
城市是文明的结晶、文明的标志。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风格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文化建设是塑造城市形象的系统工程。新的世纪,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应面向世界,以建设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以挖掘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文化中心功能为主线,全面推进现代化城市的文化建设。
1、立足本地、面向世界,建设区域性的文化艺术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一般地说,我国的城市文化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更加开放的环境和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将为我国城市文化走向世界提供良好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培育支柱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文化为人类所特有,人类文化发展得益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应充分考虑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开放对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要加强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学术研究的繁荣。
2、全面构建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文化体系,不断增强城市文化中心的功能
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反映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并给现实生活提供不竭的动力。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永无止境。所以,我们要按照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努力构建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文化体系。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文化体系建设应当做到:一是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以构成现代化文化体系的“底色”;二是体现时代特色,以现代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改造和更新;三是既不妄自尊大、唯我独尊,也不妄自菲薄,以开放的气度和精神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建立起符合世界潮流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文化体系。
3、建设完善的文化设施,发挥文化中心的功能和作用
作为文化中心,城市必须具备一大批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格调和谐、功能完善、美观实用的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反映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代表着城市的现代文明和建设成就,是城市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应加快建设一批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并加强历史人文景观和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实现文化设施的规模和积聚效应。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人文资源,建设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交融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整洁、绿色、美丽、现代、文明、友好、祥和、活泼、有序的氛围,使人们不仅能看到别具一格的、现代化的设施和建筑,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和历史人文的感染力。
(二)建筑设计思维上,应该尊崇“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想
在建筑思维的教育与把握上,建筑师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把建筑设计从“形式与流派”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它放在都市环境中,追求建筑与都市的一种互动、对话式的关系,为建筑设计寻求内在的创作根据与逻辑。提倡中性的建筑原型语汇的空间转换,每一个建筑项目的委托,都是展现一个都市新秩序的激发因素,更需建筑师的创作想象力,使建筑在城市构架肌理上具有可以被多重解读的文本。
在中西建筑文化融合问题上,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碰撞,如何更好地融合它们成了人们长期以来探讨、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对艺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要求,体现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上,同样起到了引导、借鉴的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住宅的需求和住宅设计已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发展,陈旧的设计观念和手法将被摒弃。以人为本、建筑为人不为物的思想将被贯穿到设计和建设中。现代化建筑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对人的尊重,要以亲切的尺寸、优美的环境和高度的现代化设施来方便人,吸引人,要在原有基础上,扬长避短,使城市成为自然及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创造良好的综合环境,创造精品应成为设计开发的神圣追求。
(三) 在城市规划上,政府应扮演组织、领导的角色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并不富裕,人均收入不到600美元,但当时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就提出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走,二者之间互为促进。李光耀从联合国请来规划设计师为新加坡做出十分合理且极科学严谨的城市规划方案,而新政府担任组织、领导角色,对方案采取既重视又尊重的态度。事实证明,李光耀是成功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令世界瞩目。举此例是想说明,在城市规划问题上,政府找准角色定位非常重要,政绩的表现不仅仅是阶段性的辉煌,更为关键的是城市的历史作用。只有政府官员与专业人士步调协调了,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城市规划。在二者的关系中,政府需要做的是明确城市的定位,站在历史与科学的高度,组织领导规划的完成。政府官员不能太具体地参预意见,要相信专业人员,尊重他们的创造;而规划设计师责任重大,认识到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健康美丽的,这一点对规划师尤为重要。城市的细胞、结构、路网、市容、文化都具有严肃的科学定律,如果不作认真研究,不可能有尽善尽美的方案。
(四)在古建筑保护上,要秉承“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在古建筑保护上,应遵循一个“保护性开发”原则。因为每一个人类的居住地都有它独特的品质,源于它所处位置地理因素的影响,它的根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以及之后的历史发展。这被反映在它的地段和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多年来不断变化以适应新的需要,常常至今为人所不知,但代表了每个时代在城市演化中起的作用。留下来的一些无法估价,另一些却没有很高的价值,但我们不应抛弃任何一个,直到它们对将来可能做出的贡献得到评价;因为一旦毁掉意味着永远失去。因此,在保护古建筑方面我们应遵循以下几点:
1、建筑的生活、文化形态的保护需要点和面的结合
保护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遗迹以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怀念,更是为了从物质层面上延续我们的文化甚至生活本身。离开文物建筑的周遭环境,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及美学价值将大打折扣,及至荡然无存。文物建筑及周围空间应一起加以保护,其历史、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和城市的文化肌理互为一体,密不可分。在新和旧、保护与开发之间保持较高层次的整体和谐,也是对一个城市文明状况的真正考验。
2、未划入文物的古建筑及街区保护同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那些已被列入保护名单的建筑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比较容易受到重视。更应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是:是否只有被列为“文物”或“遗产”后才有保护的价值?那些不属于或暂时不属于“文物”或“遗产”的建筑是否值得保护?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就京沪两市民居建筑的保护问题指出:“对老房子应该尽可能多地保留,要成片成片地保留,而不是拆除。”其实,早在1962年就提出了应重视那些“不重要”建筑及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因此我们更应该把旧建筑、旧街区看作是我们生活场景中不可中断的链节。旧建筑是否让它继续存在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它具有多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取决于它在过去的岁月里对它所处的城市空间形象是否起到很重要的影响,是否已经作为城市昨天的一部分而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里。
3、不成熟区的保护可以通过减低人口密度来改善条件
对老建筑实施保留、保护性改造开发,既是城市建筑的必然,也是保留和延续城市文明的需要。在保护性改造过程中,由于商业市场的运作,开发商往往增大原土地范围的建筑容积率,容积率的增加意味着人口密度的增大和交通流量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旧有道路的不适应。如果再扩建道路,则带来一系列问题,也可能要拆掉更多的古建筑。因此在保护性改造中,要严格控制开发商行为,用减低人口密度来改善保护条件。
4、古建筑保护需要政府、房地产开发设计、建筑教育全方位的努力和改善
因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对执法的法律规定不尽完善,文物保护执法主体地位不明确,执法力量不足,对“尚未公布的文物”保护措施不明确等,2001年9月27日,国务院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除了法律的完善和严格执行外,我们需要更多的决策者、更多的开发商能够意识到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因为它是历史,是文化。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惟有通过历史,通过文化,才能显示我们的个性。
五、结束语
城市的灵魂是什么?一位规划设计师说:“传统环境是城市最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它代表城市的历史,象征着城市的文化品格,负载着城市的价值精神,它是人们识别和认同环境的标志性场所,是人们感情归属的基地”。诚然,社会要发展,人口在快速增长,城市功能与经济要同步发展,旧城的改造与拆建也势在必行。然而,就必须要简单的以一个“拆”字来解决,以毁弃各自拥有的特色为代价么?有必要按照一种线性思维搞得千城一面么?目前,我国正面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西部各省市势必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旧城改造,改善投资环境,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保护城市的灵魂与核心——城市文化已刻不容缓。
- 下一篇:北京9宗非住宅用地昨日上市交易
- 上一篇:全国均价毫无意义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