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需要注意的是,楼市中不光存在投资需求,也存在更为旺盛的自住型需求。很多人对自住型需求占比多少始终存在争议,极端者甚至认为投资需求已经成为楼市主流,但通过笔者多年来对北京诸多楼盘的观察来看,投资资金虽始终存在、并规模不小,但自住型需求依然是楼市需求的主流,要占据市场份额的6到7成。对二套房、三套房政策的收紧,确实让投资资金受到了控制,但能否让这些自住型需求得到满足呢?
从历史经验看,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泡沫、2008年的楼市拐点,两次楼市调整都是以对投资型资金的驱逐、甚至绞杀为调控手段,但随着投资型资金离场后,真实需求和市场真实供应之间的矛盾逐渐明晰,房价在调整之后又在真实买家的支持下抬起牛头,而投资型资金则通常重新入场,再度推波助澜。
对过热的楼市来说,投资型资金离场是大好事一件,但房价问题,不可能随着投资型资金的出局而全部厘清。房价问题是个系统问题,牵扯了土地、货币、税收、信心、人口、发展模式、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错综复杂、复合在一起影响着房价,如设想能够通过清理投资资金,就理顺楼市问题、毕其功于一役,未免失之乐观。从某种程度看,对投资资金的清理,是诸多复杂因素中,最容易处理的一环,在接下去的调控历程中,房价调控问题才是真正进入了深水区。
可以预见,在投资型资金离场期间,楼市将出现波动。而相关各方应设定好中、长期目标,保证楼市的平衡调整,如准备好平准资金,防止投资资金如撤出过快,造成个别区域短期失衡;如持续地增加保障房供应,以保证真实需求反弹时,应对自如;并应进一步做好制度建设,本栏目在前几次的评论中已反复建言过,如调整一下土地出让制度,把“价高者得”的规则变一下,让提供“最多经济适用房”设计的开发商胜出;如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保障房的建设力度。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人口向优势区域大规模集中的趋势、背景下,如何应对、满足真实的自住型需求,对任何一个管理者都是一个沉重的难题。在对投资型需求进行调控的同时,如何增加供应量、如何增加保障房、如何让社会各个收入阶层都能“有所居”,让自住型需求获得满足,这远不是对二套房、三套房采取收紧政策,就能够见到效果的,这还需要各地政府以及有实力企业在制度上持续地有所突破、在行动上持续地有所作为。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