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挤压使房地产进入并购重组高峰期。对市场转型准备过冬的预期,使房地产进入现金为王时代。
未来房产市场主导,有“财气”才能更显作为
截至10月26日,共有7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披露了第三季度财报,七成房企经营性现金流为负,超过四成房企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80%以上房企负债同比增加。房地产开发商整体现金流趋紧。
相比之下,根据11月18日中海地产公布的三季报,中海地产前9个月实现营业额357.9亿港元,增长38.2%,经营利润167.3亿港元,增长46.8%。更重要的是,中海净借贷水平为36.8%,可动用的现金约为172.4亿港元。即使在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的2008年,中海地产净利润增加20.8%至50.50亿港元,房地产市场低迷的2011年仍然不错。不仅如此,据披露,2009年开始,该公司将现金流管理每月平衡一次改为每周平衡一次,坚持“不做价格先锋,不抢高价地,严控自有资金比例”。
有资金才能从容应对市场变化,未来市场的主导者当属品牌房企。
市场挤压将使房地产进入并购重组高峰期,中海优势更显“魅力”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6月至10月中旬,挂牌转让的房地产股权项目中,标的资产估值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17宗,超过5000万元的项目有29宗。
这并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也显示,2010年房地产行业共实现并购84起,占并购案例总数的13.5%,为所有行业之首,涉及并购金额25.8亿美元。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业并购案例持续增加,并购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上半年完成的房地产业并购案高达57起,同比增加了27起。今年三季度房地产并购进一步升温,链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中旬,今年房地产行业并购案例已达90余起,超过去年全年的并购数量。
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认为,目前的房企并购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大型房企并购中小房企,并购方多为在资本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或是由地方向全国辐射的大型房企,被并购方则是有项目或土地但体量小、融资渠道少的中小房企;其二是非房地产主业企业退出房地产业,这其中尤以78家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退出为主。
并购者分为两类,一类是稳健的市场占有者,这类企业手握巨资,追求销售额、回款率,历经数个房地产调控周期而能屹立不倒。另一类是实力雄厚者,既能从市场获得巨资,又能通过母公司从政策方面得到强有力的支持。
叶檀认为具有并购实力的代表企业为中海地产。中海地产既背靠雄厚的央企母公司,又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强大的营销能力,未来的发展势必要进入并购的车道。
她还认为,如果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不断,那么房地产企业家数(不算项目公司)会几何级数缩水,而市场控盘率会越来越高。接近负债上限的30%左右的开发商,会在今明两年清理出局。在未来五年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万家下降到千家。
- 下一篇:试点范围扩大在即 房产税“动静不大”影响不小
- 上一篇:房产税是个符号?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