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凌罡:“合作建房第一人”,IT业工作者,曾供职于联想。2003年12月首次在网上发起“合作建房”项目,2009年11月2日,因拿地阶段受到阻碍,于凌罡宣布首次尝试合作建房失败。
曾世平:近期因召集超500人重新实践合作建房项目而广受关注:每人只需交800元的报名费,并在中国合作建房网进行登记,购房者必须通过在北京有无房屋和房屋数量的资质审核。目前曾世平项目预计在南五环与南三环拿地,具体位置未透露。
神秘嘉宾:用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表现年轻人“蜗居”的无奈与抗争。将为现场带来怎样惊喜,敬请期待!
【直播时间】
本周四(7月26日)下午三点,凤凰网房产频道邀您一起,与于凌罡、曾世平两位嘉宾一起,探讨买房第三条路上的困难与希望。
何为合作建房?合作建房,简单说来,就是住户联合做开发商,共同出资,成立房地产公司,大家按各自购买能力一起出资金,综合汇总户型并计算总面积,选购合适地块,找设计公司设计、找建筑公司施工,最后验收付款入住。合作建房能节省开发商开发过程中的融资成本、销售成本、公司利润、公关费用等,据估算,合作建房能降低大约四成房价——这无疑成为它最大的竞争力。
昨天:“合作建房第一人”倒在拿地上?
于凌罡是合作建房首吃螃蟹的人。2003年12月,年仅30岁,还是联想IT工程师的于凌罡在十几家网站上用“蓝城木鱼”的网名发帖,希望把想买房的人组织起来,合作建房,由此引起那些不愿做“房奴”人的浓厚兴趣,于凌罡也逐渐广为人知,于凌罡也离开IT工作,专门研究寄托了自己理想的合作建房模式和“蓝城模式”。
但这样的乌托邦在建房第一步拿地上就抵不过残酷的现实:2005年,于凌罡首次购置北京市东二环地块失败;其后,购置芍药居甲2号地时资金缺口5000万元;工体4号地也被开发商天价拿走,因此合作建房一直未有实质进展。2009年11月2日,于凌罡在个人博客上宣布停止合作建房,暂停尝试组织在北京市区合作建设住宅项目,至此宣告北京首次尝试合作建房失败。
于凌罡在此后的媒体采访中总结了他失败的原因:一是舆论,老百姓对很多毫无理由的风险、质疑,反而更容易相信;二是“众口难调”,利益难统一;三是其他股东对合作建房的组织人员不理解和不信任,也就谈不上共担风险和责任。此外,工作团队不得力、外部强大的竞争性都是失败的因素。
今天:合作建房会否变成炒房工具?
后来者曾世平最近筹备合作建房的事,又获得了各方关注。曾世平懂得了在拿地阶段就必须低调,面对媒体,他并没有透露自己看中的地块具体位置,他仅表示,目前已经选中了两个目标地块,在南四环与南五环,这里相比较通州地块更加接近市中心,交通便利,而且开发程度低,价格相对便宜。
另外,在资金方面,曾世平的项目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办法是在银行建立委托账户。合作建房的全部资金都在这个委托账户之中。这个账户的动用需要合作建房组织者、业主代表和银行三方面的签字。假如拿地不成功,将会全额返还预付资金。目前曾世平的项目有超过500人报名,每人只需交800元的报名费;但尽管有500人报名,究竟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合作者还未可知。
但曾世平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杜绝炒房者的加入。并非所有的购房者都是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而是看中了他们低价的房源,想以此获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炒房者。虽然曾世平在合作者报名时设有筛选环节:中国合作建房网在接受购房报名时,除了要求详细的身份信息,还增加了一栏,购房者必须注明在本市(北京)有无房屋和房屋数量。
针对这个潜在的隐患,曾世平坦言:无法彻底杜绝炒房行为,只能尽力避免。
明天:合作建房模式可否推广?
相对于开发的经济困难,合作建房遇到的政策、法律方面的问题似乎更是不可逾越的。
合作组织是否有资质进行房地产开发?如何跟资金雄厚的房地产商竞争拿地?另外,房屋建成后产权证能不能拿到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些问题都成为合作建房模式进行大规模推广的阻碍,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合作建房只能在小范围内作为试验品存在。合作建房的春天能否来到?何时来到?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