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居民安置,是每个新区建设时都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郑东新区也不例外。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拥有公司股权的股民,五州汇富社区的人们在拆迁安置中完成嬗变,成为“新市民”。
我们以五州汇富为样本,梳理郑东新区“新市民”群体里的那些人和事。
一个人的变化
从开夫妻档小饭馆,到食府大老板
10年前,周国安开的还是夫妻档小饭馆,他做梦也没想到能像今天这样成个大老板。
当时,周国安的饭馆就设在郑州市管城区圃田乡东周村的家里,妻子负责传菜,他负责记账,招了位厨师,店里就这仨人。店里每个月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2002年底,东周村拆迁,根据政策,他一家四口每人分一套房。住进五州汇富社区的居民楼后,他靠收房租攒了些钱。
手里宽裕了,周国安想把生意做大。2008年,他在东周路开了一家食府,三层小楼,1000多平方米,光刷碗洗菜工就有二三十人。
“地是没了,但现在就算啥也不干,也饿不着。”周国安说,他在社区的公司里入了股,单靠分红,每月也有笔不错的收入。
一个村的机遇
村庄征迁土地升值,人均收入是以前的10倍
和周国安一样,东周村3000多口人的生活变化来源于2002年的征迁,那是郑东新区建设的开始。
但面对征迁,如何应对,拆房收地后怎么过上好日子,周云祥最有发言权。
2002年6月,从一家国企中层岗位上辞职的周云祥,回到家乡东周村竞选上村长。他没想到,3个月后,郑东新区开建,东周村被纳入征迁范围。地没了,房拆了,不理解的村民们上访、堵路,周云祥就挨家挨户介绍针对失地农民的政策。
对农民的安置补偿,主要依靠已升值后的土地,每个农民按照90平方米的标准安置土地,在安置小区里,每人可获得一套70平方米的住房。其余是创业经营预留用地。
现在,周云祥后悔当时没向政府多要一点预留用地。“地太值钱了。”他说,政府预留了80多亩地让村里经营,就是这样一块地,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土地升值后带来的可观效益:他们在这块土地上,人均收入是改制前的10倍。
一座城的模式
农村成了城市社区,农民变成市民
“没有土地,没有房屋,既然城市化,就要让农民变成市民。”周云祥说,对于村庄的整体转制,当时在全省还没有先例。
2004年,他提出撤销村委会,成立以城市化管理服务为主要职能的社区居委会。这需要每个村民的举手表决。经过两年的宣传引导和动员,村民们统一了意见,撤销村委会,成立五州汇富社区,周云祥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
五州汇富社区为失地农民换发了户口本和身份证,让他们成为真实意义上的城市居民。“还办了失地农民社保和城镇居民医保,这和新农合的补助报销比例可是有很大差别的。”周云祥说。
五州汇富的模式被推而广之,截至目前,郑东新区已完成21个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的改制,累计建成城市社区38个,5万多人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一个发展思路
成立股份制公司,村民全民入股成股东
身份变了,怎样才能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
政府对村民安置补偿后,预留了一部分集体资产,周云祥提出,以村委资产为基础,经清产核资,成立股份制公司。
2006年,五州汇富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把股权量化到每个居民,原来东周村的村民都成了公司股东。
“每人每月可以领到230元的分红,加上45岁以上居民每月380元的社保,55岁以上居民每月400元的社保,还有每月至少1000元的房租,啥事不干,每个月就能净收一两千元。”周云祥说,现在董事会正在研究2013年的分红标准,提高分红几成定局。
一个未来憧憬
不能干守股份制,实体经济拉动发展
股份制公司反哺社区公共事业的同时,周云祥也看到其弊端,“不能只依靠股份制吃饭,要发展新的实体。”
在周云祥的构想中,社区应该指导、引导失地农民,几人合伙发展一项实体产业,或参与到社区非公有制企业中。
据周云祥介绍,五州汇富已形成以五州汇富实业有限公司和五州汇富物业管理公司为龙头,以五州玻璃一条街、五州精品陶瓷城、五州军港副食品市场、五州机电一条街市场和陇海铁路两侧建材销售仓储业产业带等9种实体经济为支柱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已经达到8300万元的分红收入。”在周云祥看来,这才是最引以为傲的:9种实体经济直接安排就业200多人,带动就业300多人。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