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资金 金融何为?
本报专访西安交大投融资研究所所长余力教授
十八大以来,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识,但新型城镇化中的“新”字究竟新在何处?所需的建设资金又将从哪里来?金融机构在这一进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西安交大投融资研究所所长、“中国新城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余力教授。
记者:十八大以后,很多老百姓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展都很关心,但对新城镇化到底新在何处却一头雾水,您能否作一简要说明?
余力:新城镇化的“新”是相对原来的“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来说的,形象地说,新城镇化就是放弃城市和农村两头,从城镇这个中间地带进行突破,来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城镇化一定要有产业支撑,农民转换成市民的形式也将不再是征地、拆迁、买断,从而与农村、农业失去联系的“城市化”模式,而是主要依靠土地流转、资产置换达到适当集中,农民就地安置、本土创业的发展模式。
记者:目前,新城镇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那么,新城镇化到底能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呢?
余力:新城镇化通过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四位一体,依靠产业支撑,使农民适当集中,从而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收入渠道更加丰富,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也更为完善,这样不但能解决长期困扰中国发展的“三农”问题,通过由此产生的投资和消费的双轮驱动,还将成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载体。
记者:新城镇化建设是一个范围极广、涉及极深的系统工程,势必需要巨额的建设资金,如果纯粹依靠政府,根本负担不起。而依靠民间投资,很多人又担心沦为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那么,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呢?
余力:有研究认为,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的成本大约是8万元到10万元,以此推算,今后10年新型城镇化大约需要30-40万亿元的资金投入。但如果按照土地流转、资产置换原则,并遵循比较合理的投融资策略,政府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比如,政府需要负担的投入主要包括规划设计阶段的投入、普通道路以及绿地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等,除此以外,都可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利用民间资金解决。比如,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的模式,把电、水、气、暖等基础设施项目商品化,让商业资本或民间资本进入运营,这就会大大减轻政府财政投入的负担。此外,还可以采取产业政策支持的方式,让当地农业企业或落户企业进行相应投资。
要避免新型城镇化沦为房地产开发并非不能依靠民间投入,而是要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目前城市化的征地、拆迁、买断模式才是造成这一弊端的最重要原因。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极为热心,政府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合理的机制,让他们有信心进入并能光彩地退出,真正实现双赢。
记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城市化建设投融资的主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他们还能做出哪些贡献?
余力:作为融资主力军,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新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仍将一如既往。比如,政策性银行将可支持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商业银行则可为公共商品、产业配套等提供融资支持。此外,不论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还是最近银监会要求的金融机构要为城镇化定制信贷产品,都显示了金融业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方向和发展潮流。随着新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县域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都会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