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对历史建筑奉若珍宝,在他们眼里,房子历经风雨而不倒证明了其一流的品质。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却相反,十多年楼龄的房子都嫌过时,对任何陈年旧物弃如敝履。
在纽约,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褐石建筑每栋售价可达一两百万。甚至在治安欠佳的社区,老房子也价格不菲。那些需要修缮和翻新的历史建筑价值连城,非新房子所可比拟。
在伦敦的格兰奇道,19世纪的灰砖房子可以卖到两百万英镑。西方人对历史建筑奉若珍宝,在他们眼里,房子历经风雨而不倒证明了其一流的品质。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却相反,十多年楼龄的房子都嫌过时,对任何陈年旧物弃如敝履。
文化差异使人民对待历史的态度截然不同。在中国,人们重视语言、观念和习俗等非物质文化,胜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建筑,恨不得它们早日被拆除。
这种文化差异改变了城市的模样。这就是为什么北上广比纽约、伦敦看起来更现代化。那些西方城市历史悠久,市民也珍视历史建筑。文化差异使得西方人在面对中国的拆迁运动时,感到不可思议。
外国人想不通,为何中国人如此乐意推倒房屋换取补偿。建国后,土地重新分配;直到改革开放,私有产权的概念才被重新引入中国,使得土地交易成为可能。这十多年里,拆迁运动轰轰烈烈,可谓中国大陆的文化特色。
在中国买房好比在美国买车——有崭新的一手车,也有陈旧的二手车。对中国人来说,住一间八十多年的老房,如同在街上开一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汽车,是件没面子的事情。正是这文化差异的鸿沟,使得各大城市对待其历史建筑的态度大相径庭。
在西方,历史是鲜活可触的,人们守护着古老的街区穿梭岁月。中国年轻人的期待却与此相反,他们早就意识到,传统故乡注定在未来渐行渐远,眼前的点滴将伴随整个国家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甚至河流山川也会消失。
当我闲庭信步于荔湾、海珠和东山口,对那里的古屋赞不绝口时,怎么也想不通,那些房子竟会遭受毁坏。在我的家乡,历史可是生活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广州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将一些二手房列入受保护的历史文物名单,但这还不够。繁华商业街两侧的骑楼恢复了原状,然而楼内被划成小隔间,租给低收入者。
2011年中国房地产的销售额猛降四成,其中意涵丰富,它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没人住的新房子——房价太贵了,就连中产阶层也承受不起。像佛山、东莞和中山这样的二线城市,大量新楼房空空荡荡,那里被称为“鬼城”。
一栋栋空楼房高耸入云,了无生气。那些住在摩天高楼的年轻人,五十年后他们会如何看待这个家呢?
我很好奇,将来的中国人会依然为他们的旧房子感到难堪,还是因曾经捍卫过这份历史财富而引以为傲?
- 下一篇:北京西大望路将建500余套公租房
- 上一篇:住宅设计使用年限应从50年提高到70年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