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在轮回,面对高企的房价,中央政府从未停止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脚步。在调控高压下,部分楼市依然出现“价量齐升”的躁动。究竟是什么支撑着房地产市场,是什么促使房价不断走高?
《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北京、上海、杭州、太原等城市了解到,虽然全国有600多个城市,但真正能称之为市场有活跃度的大约仅有70个,而这 70个中仅有北上广深及部分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表现强劲。在少数城市“屡调屡涨”怪象的背后是“人扎堆”、“钱扎堆”热捧起来的市场。
“刚需”的楼市情结
提起中国楼市不可回避的一个名词就是“刚需”。“刚需”这个经济学名词已成为新闻里和买房人口中的流行语。百度百科中对“刚需”的解释为“刚性 需求,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但对“刚需”的理解也有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开发商制造房价上涨的概念,但对于某个群体来讲,却是不管房价 涨与不涨都需要买房的处境。
“北漂”:为定居买房
小宋2012年毕业后进了北京的一家事业单位,可以落户在北京。尽管自己是家里的独生子,但是他还是选择把户口从老家乌鲁木齐迁到了北京。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父母也支持我的选择,北京各方面的发展前景都比老家要好很多。”
“有了户口我就可以在这边买房子,家里人春节期间一直在催这件事情,希望赶紧买了房子再准备结婚。”小宋说。
在综合考虑户型、价格、交通、周边的配套等情况后。小宋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朝阳区五里桥的一个小户型。“虽然相对要远一点,但离地铁6号线很近,去公司上班大概40分钟左右,还算比较方便。”小宋认为。
“首付目前在50万元左右,还在家里的承受范围之内。”小宋告诉记者,自己刚刚开始工作并没有积蓄,甚至生活方面还需要父母贴补。而买房子的首付全靠父母几十年的积蓄,因为担心房价上涨,他打算近几天内赶紧先把房子的订金交了。
“丈母娘经济”:买房与娶妻须同步
30岁的王宇,从河南的一个小县城来到北京打拼已有12个年头“从上大学到读研究生再到工作,这一路我还算比较顺利,但没想到在2009年因为 买房的事与已经谈了四年的女友分手了。”王宇说对记者说,当时虽然已经工作了几年,但积蓄并不多,如果要买房得让父母帮忙,可父母也没有多少存款。
王宇说,所以本意是想先租房结婚,等再工作几年,有更多积蓄的时候再去买房。但女朋友和她的父母都不同意。
“也就在那之后认识了现在的老婆,2012年时我们买了现在这套房,下个月我们就结婚了,现在才发现买房与娶妻是同步的。”王宇自嘲道。
“学区房”:为孩子上好学校买房
“2009年时因为结婚买了套70平方米的两居室,但现在我们准备要孩子,由于老人要来照顾孩子,所以得再买套大一点的。”外企职员李明告诉记者,他的收入方面还算不错,有能力再买一套房子。
在问及是否会卖掉现在的房子时,李明说自己不会卖掉现在的房子。“因为那是我买的第一套房,也是我的婚房,有特别的意义。”
此外,记者了解到,例如北京等很多城市的小学在入学政策上采取“就近免试入学”。因此,重点小学划片内的房子,也成了一些家长们争相购买的对象。
“学校对于孩子来说太重要了,一个好学校,甚至能决定孩子的一生。”一位购房人表示,孩子已经快到入学年龄,得赶紧在好学校边买套房。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走访一家售楼处时,遇到一对年约40的夫妇前来看房。他们告诉记者“是给儿子提前买的,他现在10岁,可这房价眼看着一直往上涨,等孩子长大了还不知道要涨到多少。所以现在提前看看,有好的就买一套给孩子留着,省得到时候着急。”
“全家团圆”:为老人买房
从事视觉设计工作的陈先生已经结婚两三年,不需要为“婚房”发愁,由于暂时不打算要孩子,自然也没有为孩子买房的顾虑。但是他也想买套房子,“为了把山东老家的父母接过来。
尽管陈先生夫妇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但是两人户口都不在北京,加上此前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两人并不具备在这个“严格限购城市”买房的条件“我们很想买,这几年也攒够了钱,本来希望限购政策有松动的一天,但是目前来看几年内大概是没希望了。”
最终,他们不得不在河北燕郊选择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优点是比北京城区便宜很多,单价8千多,相当四环区域房价的1/3;缺点就是远点,好在我们有车,每天不上班路况顺利的话也就半个小时。”陈先生说。
陈先生告诉记者,在城区租一个两居室的房子,月租金一般不会低于4000元,而买房子后的月供则远远小于这个数目“有了自己的房子,才会有家的感觉。”
“夹心层”:望房兴叹
事实上,在住房保障还不能完全覆盖的背景下,虽然刚性需求持续上涨,但在房价节节攀高的背景下,不少购房者最终只能“望房兴叹”。
山西省长治县北呈村的史旭娇2006年大学毕业后,在县城一家企业从事电工工作。他和爱人每月收入加起来不到3400元。他说:“房子涨价太 快,每年至少涨了30%,但是每月2000元的收入已经几年没有变化。以自己目前如果在县城买房非常不现实。”史旭娇说,幸好自己和爱人都是城镇户口,去 年5月申请保障房。但是,目前来看,不论经适房还是公租房,至少还需要等三年时间。
记者了解到,以长治县为例。已经竣工和入住保障房共有671套。其中经适房540套、廉租房75套、公租房56套。2013年至2015年,计划再开工建设经适房576套、廉租房108套、公租房126套。但是工作人员坦言,这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高回报引燃投资冲动
在购房大军中与“刚需族”对应的就是“炒房族”。“炒房族”是个被指责的群体。但在投资渠道并不丰富的中国来说,炒房成为不少民众寻求财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选择。
存钱不如“囤房”
“我的父母都是工薪阶级,为了培养我读书,几乎耗干所有积蓄。所以我想自己攒钱买套房子,不忍心在房子的事情上再让他们操心”。不久前在湖北省一个三线城市买了房子的刘小姐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自己买房时的最初想法。
和很多单身族为了结婚而买房不同,刘小姐说她买房子是为了投资“我们那里结婚一般要求男方提供婚房,退一步讲也是男方提供首付,然后双方一起供房。所以我没打算要自己准备婚房”。
刘小姐告诉记者,她2008年6月底毕业于国内一个普通大学,当时本硕连读一共7年。在研究生毕业前一年在北京一家公司开始实习,毕业后获得转正留用的机会。“由于户口不在北京,所以没办法在北京买房子,只能回老家去买。”
虽然硕士学历,但工资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房价的涨幅。她认为“房价是不会跌的,尽管国家出台了种种政策,但是买方愿望太强烈,房价不会大跌,顶多涨得慢一点”。
有了这个念头以后自己开始攒钱,差不多两年后,慢慢有了将近10万元的积蓄。按照当地的政策,90平方米以上的要首付三成“想到买新房还得要一 笔装修款,买地段偏的价格便宜的,将来不容易租出去”。她说,最终将目标定为市区内小面积的老公寓房。“面积小,压力也小;再加上地段好,既容易出租,以 后也容易出手”。
而她最终也如愿以偿,买下市区的一套老公寓,位于6楼的4楼,60平方米,二室一厅一厨一卫。房子以35万元成交。
“父母和朋友帮忙凑齐了首付,贷款20万元,平均月供不到两千元。”她给记者算了笔账,“因为地段好,保守估计房子未来每月收1000元租金没有问题,所以我月压力很小,而且还没用自己的公积金,用的是商业贷款。”
她告诉记者,自己只想着手里有套房子“心里踏实”,至于将来结婚也肯定不会住这个房子“结婚还是要买新房子,到时候再和未来老公一起努力吧。”
不经意间赚了13万元
“我在北京工作,老家在四川乐山。”28岁的刘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她在2011年准备要生孩子的时候,由于老家房子较小不方便,她母亲就在乐山花了23万元帮她买了套房子用来待产。
刘艺说,孩子3个月时,自己要回北京上班,所以就打算把待产的那套住房卖掉。“当时是去年3月,房子能卖到29万元,但我觉得行情还不是很好就没卖。”
“后来证明我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房子等到6月才卖的。”刘艺兴奋地说,她在去年6月以36万元的价格将待产的房子卖出。“所有税费、中介费都是买方承担,几个月的功夫无意间挣了13万元。”刘艺最后说:“看来投资房子比什么都靠谱。”
需求虚火“灼伤”楼市
业界在总结近十年来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时指出,从2003年以来,10年里国务院先后9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房地产市场调控。而“十年九调”的一个“共性”是,调控过多在购房者身上做文章,实际上是在抑制需求。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指出,近年来调控力度最大的“限购令”归根结底是让很多人没有购房资格,或是提高购房成本,从而减少需求。
另一方面,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则是因为大量的需求和购买力支撑。中国房产信息集团在全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选取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合 肥、南昌等30个城市调查后发现,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购房者信心总体指数为110.6点,在上一季度108.3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2.3点。这一 数据创下2010年调控以来的新高。
一位房地产企业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尽管国家层面这几年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从未放松,但是在地方上,房地产市场仍然呈现出繁荣的现象。“现在几乎每个城市都在发展房地产市场,都在盖房子。”
除了地方政府为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当前国家政策中要求发展城镇化的因素以外,他说,最直接的原因则是目前有太多人想买房子,“因为有庞大的购买群体和需求,才让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甚至刺激房价越调越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处处长赵路兴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现在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中国的购房需求,一方面数量庞大,另一方面需求构成复杂。
赵路兴表示,在国外,不会像国内情况这么复杂。“事业单位是我国一个较大群体,有数千万人,他们中很多人在九十年代时买房改房,虽然当时还不 错,但从现在来看不仅社区老旧,而且户型小,缺乏绿化及相关配套设施,因此发展到现在,这种房子便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产生了大量改善性需求,国外就不会 出现这种情况。”
近年来连续房地产调控后,自住买家成为楼市购买主力。2月28日,记者在上海浦东“万科海上传奇”售楼处内看到,尽管目前尚无房源可售,后期开盘时间预计在3月中下旬,但仍有七八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客户前来看房。
售楼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开房源户型为85平方米的两房、105平方米的小三房,145平方米的四房,均价约为30000元至35000元每平方米,由于楼盘总价较高,八成左右的买房者是改善性需求,大多是在浦东生活或工作的市民。
此外,根据相关统计机构的预判,2012年全国新增商品房住宅需求为10亿平方米,预计2011年至2020年十年间全国全部新增商品住宅需求约120亿平方米。在结构上,该机构认为,前五年首次置业的刚需客户仍是主力,后五年改善型需求占比将超过刚需客户。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预测数据,2010年至2020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前20名的城市中,北上广深均位列其中,同时另有10个城市位于其周边可辐 射范围内,上述14个城市共计将新增约3990万人,按人均35平方米计算,新增住房需求共计14.0亿平方米,约占十年间全国新建住房总需求的9%,占 全国新增人口带来的首置需求的23%。
“扎堆热”制造局部楼市非理性繁荣
“北京2012年全年商品房成交面积比2011年上涨60%。”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拥有众多优质资源,因此,高级人才、高管、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便不断涌入。
陈国强说,除非北京将其资源慢慢分散出去,或者很多人认为北京生存成本过高,生活压力过大,才会出现许多人离开北京的情况。但是,需要对自己的 工作、职业重新做选择,重新再去适应,很多人难以做到这点。因此,类似于北京等特大城市的吸引力仍然会有增无减。“而房价高企也正是因为它具有如此大的吸 引力。但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并不多,这也是造成我国房地产市场分布不均的根本原因。”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正是由于“人扎堆”和购房资金聚集的不均衡,制造了部分城市楼市的非理性繁荣。
“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虽然有600多个城市,但房地产市场活跃度较高的城市大约仅有70个。”万科集团(万科蓝山 万科幸福汇)执行副总裁毛大庆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一些城市人口多年不增长或者负增长,成交量、价低,而且几乎不会换手,价格长时间 段内也不会有较大波动,因此这些城市并不能看作真正的完整的房地产市场。
毛大庆表示,这70个城市的特征在于人均G D P大都超过了4000美元,比较有活力,城市自有人口、导入人口较多,移民、消费均较为活跃。
“从市场表现来看,70个城市大体能分为三类。”毛大庆说。一类是像北上广深和一些非常明显的全国性、地区性的核心地区,例如:青岛、杭州、成 都等地,虽然均属二线城市,但其地域性、资源性优势使其房地产市场展现着一线城市的状态。虽然属于重点调控地区,但由于需求较大,住房消费持续、明显较为 强劲。
第二种情况的城市多处黄河以北。在过去两年中,这些城市并不是调控重点城市,因此,在供地与住房供应量均大幅上升的背景下,需求却跟不上,因此整体市场显得较为迟缓。
第三种情况多属南方城市,如东莞、佛山等地,呈现供需稳定状态。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同,居民收入较高,民营经济较北方活跃发达很多,典型的藏富于民,这些城市与北方同规模城市比,房地产市场活跃度高很多、自我修复能力强。
“通过近两次普查数据可以看出,人口的移动趋势这十年主要是人口急剧向沿海发达城市、资源集中型城市集聚。”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 济学院副院长李文溥指出,福建、广东等地由于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我国流动人口较多的省份。以福建为例,过去十年,福州与厦门两大城市是人口增长最快的 地区,这两地的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都出现了迅速上涨,这说明人口向百万人尤其是向数百万人的地方集聚。而福州的五区八县之中,五区上涨88万,八县 反而下降8万,这说明了在大城市之中也是向城市中心区集聚。“这也能说明供需不平衡的原因所在,因为人们的流向是一样的,而地方就那么大。”
事实上,房企回归一线也表现出了市场的动向。2012年下半年,早先布局三四线城市的房企近期纷纷转向,一些大型标杆房企毅然重返一线城市积极拿地,北上广深再次成为房企争夺焦点。
房地产市场一方面是人的集聚,而另一方面则是钱的集聚。在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杭州楼市库存仍在高位运行,但绝大多数是大户型。
与其他城市不同,杭州楼市大户型充斥似乎是传统。许多看房者无奈地表示,杭州有钱人太多了,即使大户型占比在一半以上,也不怕卖不出去。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发达地区,浙江各地的有钱人纷纷往杭州集聚,这也使得大户型、高房价的传统得以延续。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