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报显示国内大型房企首季销售业绩亮眼,虽在调控之下但日子并不难过。不过从去年开始,一线房企“出海”动作频繁,海外发债融资、海外项目合作,中国的房地产业缘何能够充当“走出去”的排头兵,是要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吗,或者仅仅是一次冒险的尝试,业内人士表示,进军海外市场并不简单,国内房地产市场仍然比国外具有投资价值。
海外融资
4月9日,旭辉集团公告称,公司发行了于2018年到期的2.75亿美元优先票据,票面息率12.25%。3月4日,万科公布了通过境外子公司发行美元债券的计划。经过3月5日、6日在香港、新加坡和伦敦的路演,万科于3月7日完成金额为8亿美元的5年期定息美元债券的定价,年票息率2.625%,每100美元债券发行价99.397元,折合年收益率2.755%。
3月下旬至今,绿城、融创、华南城、首创、旭辉等房企发行了债券,融资总额达150亿元人民币。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截至3月15日,已有21家内地房企在境外发债,融资额高达57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已经逼近去年全年600亿元的水平。
加上前述几个项目的新近发债,内地房企今年以来的境外发债总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某研究院的报告指出,去年下半年以来,内地房企境外发债的认购情况良好,多数债券的认购在10倍以上。业内人士表示,美国在2012年9月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为房企境外融资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来源。而且目前国内的融资成本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随着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尝试海外项目,直接在海外融资将是其必然的选择。
海外建房
3月7日,华尔街日报援引一位房地产公司执行官的话称,中资财团正计划购买美国通用汽车大楼40%权益,现已进入深入谈判阶段。一旦交易完成,这将是中国投资者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一美国物业交易。此前,2月份,万科与素有“美国头号房企”之称的铁狮门公司签约,合作开发旧金山富升街201地块,万科首次进军美国。这是继与新世界合作拿下香港荃湾地块后,万科开拓国际市场的第二站。
实际上,截至目前,已经有不少品牌房企开始布局海外房产市场。来自中国海外投资联合会一项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包括碧桂园、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万科、绿地、万通、中坤等十余家大型房企,已在海外有房地产项目或确定投资计划,投资规模已达上百亿美元。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表示,在2012年一系列海外布局之后,此前已出海造房的国内房企陆续迎来收获期:如碧桂园位于马来西亚的两大项目计划在今年正式面市;绿地首个海外项目动工,春节后将进入销售;首创置业位于法国的项目,也已进入招商阶段。
“出海”动因
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认为,中国房企“出海”不仅仅是战略布局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想利用国内房企在销售渠道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高端职业客群到海外置业投资,从而这些房企也可以在这个细分市场上获得收益。具体来看,部分大型房企的全国化布局基本完成,从战略布局角度需要国际化;其次,从投资项目来看,多为旅游地产项目,而锁定的客户多为国内客户,企业也可借此整合产业链,吸引国内客户投资,从海外置业群体的购房目的来看,大体可以分为移民、留学和投资3大类。相应地,细观在中国推广销售的海外地产项目,其“卖点”也大致可以分为3类:移民、留学、投资和休闲旅游。
国内龙头房企也开始海外投资开发房产,也是看准了国内移民、留学、投资和休闲旅游所带来的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机会。与此同时,当前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环境相对宽松,部分国内房企通过在香港或境外上市,建立境外业务发展融资平台,开展海外房产投资业务,借机布局国际房地产市场;而国内限购、限贷、房产税等房地产调控政策频繁出台,投资客投资海外可以规避国内投资风险,从而导致部分龙头开发企业也转投海外市场。
风险提示
张宏伟认为,从当前中国房企相继赴海外拓展业务的现状来看,虽然当前布局海外房地产市场具有一定潜在的市场风险,但目前有拓展计划的都是国内龙头房企,规模并不大,更多的只是测试市场反应,且大多数都采取与当地的发展商合作发展模式,风险并不是太高。
但是,要进行规模化扩张势必会存在种种问题。比如海外的开发模式和中国不同;布局海外市场更需要充裕的现金流或融资渠道进行支撑;另外当地房地产市场购买力有限,不一定像国内那样具有买房投资的市场氛围。
“进军海外市场并不简单,如果没有充裕资金和开发模式、没有更好了解当地房地产市场需求及特色、没有熟悉当地的政治环境与税费制度等,那么,房企布局海外有可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张宏伟认为,海外市场看似蓝海,但并不一定会有好的收益。“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的市场背景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仍然会有至少10-20年的发展机会。国内房地产市场仍然比国外具有投资价值。”
家装馆
- 灯饰
- 浴室柜
- 烹饪锅具
- 席梦思
- 水龙头
- 热水器
- 花洒
- 家用家具
- 地毯地垫
- 插座开关
- 置物架
- 毛巾杆